深圳抖音兼职美工网站

网店装修 张勋复辟(上)

发布日期:2024-07-16 07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网店装修 张勋复辟(上)

1912年2月12日网店装修,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·溥仪颁布退位诏书。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画上了句号。

民国肇始,拟宪法,搞选举,开国会……似乎中国一下子跨入现代国家之列。然而,剪除人们脑后的辫子容易,剪除人们心中的辫子难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,却没有彻底革除两千多年的皇权思想,也没有构建起一个现代国家的根基。从西方学来的宪法、议会、选举等等现代政治名词、制度,在当时的中国犹如浮沙建塔,虚浮脆弱。民国成立仅仅6年,就发生了两次复辟事件,一次是袁世凯称帝,一次是张勋复辟。

张勋不但心中的辫子没剪,连脑后的辫子也没剪。民国已立多年,仍有这样一位“辫帅”堂而皇之地统领着一支“辫子军”。以今天的眼光视之,张勋复辟无疑是一出历史荒诞剧,“辫帅”张勋,也多被看做虚妄怪胎。但放眼张勋复辟的前前后后,检视其中细节会发现,这出荒诞剧之所以能被“辫帅”搬上历史舞台,有北洋军阀权斗之隙,有满清遗老遗少附和起哄,恐怕更要归结于民初那个荒诞的时代。

府院之争

1917年7月1日清早,北京市民尚未起床,警察就挨家挨户通知:沿街商户、住家一律挂龙旗。不明就里的北京老百姓一看报纸才知道:敢情小皇帝又坐了龙廷了。

仓促之间上哪儿找龙旗去?有人翻箱倒柜找出旧存货,有人找张黄纸用蓝笔胡乱画条龙,还有人从戏班子里借来武生的护背旗充数。一时间,大街上飘扬的龙旗,布的、纸的、长方的、三角的……各式各样,五花八门。此后的几天,做假辫子用的马尾巴成了紧俏货,估衣店里没人要的清朝官服又成了宝贝。朝服顶戴的遗老遗少招摇过市,好似从祖宗画像上跑下来的人物。后来,老北京人回忆起民初那几年说,北京大街上曾经跑过三次“祖宗”,“张勋复辟”这回闹得最凶。

“张勋复辟”虽然只闹腾了12天,但这场闹剧的伏笔,却得追溯到一年多前的府院之争。

1916年6月6日,只过了83天皇帝瘾的袁世凯,在全国的声讨中黯然离世。副总统黎元洪接任总统,北洋系的灵魂人物段祺瑞出任国务院总理。国家似乎重新回到正轨上,但黎段这对儿搭档,从一开始就别别扭扭。

为了抑制袁世凯的权力,1912年的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》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内阁制。可两年后,强势的袁世凯推出《中华民国约法》,愣是将内阁制改成了总统制。由于权力过于集中,袁世凯的野心得不到遏制,最终酿成了洪宪称帝的丑剧。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,袁世凯死后,国会又将总统制改回了内阁制。

简单来说,内阁制就是内阁总理说了算,总统就是个国家象征,并没有什么实权。北洋军阀出身的段祺瑞,本来就瞧不起既没军队又没背景的黎元洪,当了总理以后,他更是把黎元洪当成了橡皮图章。

段祺瑞对黎元洪的轻视,在他手下的得力干将、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。据说有一次,徐树铮将几份公文送到总统府请黎元洪盖章,其中有福建三个厅长的委任状。黎元洪随口问了句,这三人什么履历呀?没想到,徐树铮不耐烦地说:“总统何必多问!我很忙,您还是快点盖印吧!”黎元洪气得七窍生烟,向人抱怨说:“现在哪里是责任内阁制,简直是责任秘书长制!”

黎元洪素来脾气好,人称“泥菩萨”,但泥人也有个土性。他与段祺瑞、徐树铮的关系越来越紧张,甚至到了想用徐世昌取代段祺瑞的地步。黎段之间的个人恩怨,在是否要“对德宣战”的问题上,表现得更加突出。

1917年2月,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,德国抛出了无限制潜艇政策,即用潜艇封锁公海,连中立国的船只也不许通过。这下子可惹恼了美国。美国素以自由贸易立国,无限制潜艇政策危害到美国商船的安全,断了美国的财路。4月份,美国对德宣战,同时撺掇中国也赶紧加入战团。

关于是否要参战的问题,中国政坛各种势力意见针锋相对。原国务院秘书长张国淦认为,如果日本人打着对德国宣战的借口入侵青岛,中国很难应付,不如敦促德国自动交还青岛,断了日本出兵的借口,如果不成,再对德宣战。驻美公使顾维钧认为,美国参战后协约国胜算在握。中国此时对德宣战,战争结束后,可以利用战胜国的身份向德国要回青岛。

不过,盘踞各省的北洋军阀们大都反对对德宣战。当年,袁世凯小站练兵以德国军制为蓝本,采用了一水儿的德国装备和德国教官。北洋各将视德军犹如天兵天将,根本不相信德国会输。长江巡阅使张勋上书国务院表示网店装修,德国兵强马壮,胜负难料,万一德军赢了,咱们该怎么办呀?安徽省长倪嗣冲觉得,欧洲打仗与中国八竿子打不着,中国与德国为敌,将来即便胜了捞不着什么好处,万一败了德国兴许还要来寻仇。北洋领军人物冯国璋也主张,一动不如一静。

段祺瑞早年留学德国,也是德国的拥趸之一,据说他平时非德国药不吃。不过,读过书、留过洋的段祺瑞,到底与只会舞枪弄棒的北洋诸将不同。在他看来,美国加入战团后,协约国已稳操胜券,此时对德宣战,中国可以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获得更多利益。因此,他极力主张宣战。不过,中德关系一直不错,化友为敌的第一步是要“对德绝交”。于是,他率领内阁成员前往总统府,敦促黎元洪在对德绝交咨文上盖章。

对于是否要与德国为敌,黎元洪并没有太多主张。他更关心的是段祺瑞会不会借着宣战的名义招兵买马。黎段关系早已势同水火,段祺瑞若再扩充实力,他日子就更难过了。想到这一节,黎元洪打死也不在绝交书上盖章。跟段一起来“逼宫”的内阁成员见黎元洪不配合,一个个急得哇哇大叫。脾气火爆的教育总长范源濂甚至拍桌大喊:“总统优柔误国。”段祺瑞见黎元洪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,铁青着脸拂袖而去。出了总统府,便坐上专列去了天津。

段祺瑞撂挑子不干,黎元洪正求之不得,他立马请徐世昌来组阁。有水晶狐狸之称的老徐可不想蹚这趟浑水,婉拒了。黎元洪又请“北洋三杰”之首王士珍出山,遇事就躲的王士珍也敬谢不敏。紧接着,段内阁的阁员们一个个地辞职,黎元洪想找个暂代总理的人都没有。看来没有段祺瑞,政府马上就要停摆。黎元洪只好请冯国璋前往天津,请段回来。

段祺瑞复职后,第一件事就是向黎递上了对德绝交书。黎元洪见胳膊拧不过大腿,只好在绝交书上盖了章。3月14日,北洋政府与德国正式断交。

督军进京

黎元洪以为与德国断了交,这场风波就该翻篇儿了。可在段祺瑞看来这出戏只唱了一半,他的目标是对德宣战。

欧洲人打仗,与中国人有什么相干?黎元洪坚决不同意参战。当时,与黎元洪持有相同想法的人是多数。不但许多国会议员反对参战,上海、广州的商界人士反对参战,外包美工就连各地的北洋督军们也反对参战。如果说,段祺瑞对其他反对的声音可以不闻不问,对北洋督军们的意见他却不能不重视。他虽然是北洋的领导者,但长期在中央任职,并不亲自带兵。只有赢得北洋督军们的支持,他说话才有分量。为此,他觉得有必要将各地督军招呼到北京,亲自做一做他们的思想工作。

4月下旬,段祺瑞以陆军部的名义,召集各地督军到北京开军事会议。此前,督军们普遍认为,对德宣战就意味着他们要带兵到欧洲去打仗。谁都不乐意把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队伍断送到欧洲战场。可到了北京,段祺瑞告诉他们,对德宣战根本就不需要出一兵一卒,协约国胜算在握,一旦胜利中国可以就势收回山东半岛的主权;获胜后,中国还可以借机缓付各国每年两千万的庚子赔款;同时美国还答应给中国贷款建钢铁厂和练兵,督军们可以借此扩充兵力。

督军们一听,既不用派一兵一卒,还能捞取那么多好处,何乐而不为。大家一致拥护参战。之前反对参战叫得最响的安徽省长倪嗣冲,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,大声疾呼:“应当无条件加入!越快加入越好!”于是,参加督军会议的20多名代表,均在“赞成总理外交政策”的签名单上,签下大名。

要想促成“对德宣战案”,光有督军们的支持还不够,还需要打通总统和国会两道关节。5月4日,督军们奉段祺瑞之命,来到总统府游说黎元洪。倪嗣冲一见黎元洪就讲起了对德宣战的好处。黎元洪见这么多督军跑来逼他就范,气不打一处来,当面痛斥他们擅离职守、武人干政。

北洋诸将碰了一鼻子灰,当晚在府学胡同段宅开会商量对策。大家觉得黎元洪反对参战,就是公然与北洋为敌,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生气。最后,陆军部次长傅良佐发狠道:“总统不盖印,就驱逐总统!国会不通过,就解散国会!”傅良佐一语道出了督军们的心里话,他们早就不耐烦跟黎元洪和国会议员们多费口舌了。

段祺瑞深知“驱逐总统,解散国会”谈何容易,首先就没有法律依据。于是,他对大家说,还是要依正轨行事。不过,他口中的“正轨”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招数,而是民国以后屡屡上演的“公民团”。

5月10日,众议院开会讨论“对德宣战案”。会刚开到一半,2000多名请愿者将众议院包围了。他们有的自称“公民请愿团”,有的自称“五族请愿团”,有的自称“北京市民请愿团”……一个个挥着传单,喊着口号,声称通不过提案,议员们就别想出门。邹鲁、吕复等十余名议员,甚至当场被“公民团”打伤。

这些所谓的“公民”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?事后“公民”王合新在《醒华报》爆料称:“鄙人来京谋事未遂,由同乡合肥人陆军部秘书谭君毅甫介绍加入公民请愿团,当时言定自十二点钟起,随大家包围议院,每点钟给大洋五角。”

其实,国会议员中赞成对德宣战的并不在少数。如果按正常程序投票,“对德宣战案”并不一定会被否决,但是根本不懂民主政治为何物的北洋军阀们,非要搞些为人不齿的把戏逼议员们就范。深感受辱的议员们决定,“对德宣战案”不讨论了,先把“公民团”包围国会的问题解决了再说。

“公民团”一直闹到晚上,任谁劝说也不肯散去。他们坚持要求,国会必须当天通过“对德宣战案”,否则就捣毁国会。正在不可开交时,段祺瑞的汽车开到。刚刚还喊打喊杀的“公民团”一见段总理现身,竟摇旗欢呼,掌声雷动。谁是幕后主使不言自明。

以往史学界对于北洋参与一战一事评价不高,但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,参战是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的一个转变,虽然中国并没有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上得到平等的对待,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,争取应有的话语权,还是值得肯定的。

然而,“对德宣战”之举被段祺瑞们这些歪嘴和尚给念歪了。僵持到晚上9时,“公民团”仍不肯散去,有人甚至开始向国会里投掷石块。一块飞石正好砸中前来采访的日本联合通讯社记者。惹恼了“洋大人”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段祺瑞立即命令北京警察总监吴炳湘调来骑兵,驱散了“公民团”。

“公民团”围困国会的闹剧,引起全国舆论大哗。第二天,为了撇清关系,内阁成员集体辞职。到了5月12日开国务会议时,内阁总理段祺瑞成了光杆司令。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,段祺瑞却打定主意要坚守到底。15日、16日,他两次咨请国会从速议决“对德宣战案”。经过“公民团”事件后,议员们早就对段内阁失去了信任。19日,议员褚辅成表示,先别提宣不宣战的事儿了,内阁阁员都快走光了,还是先行改组内阁吧!褚的动议一经提出,就得到了近三分之二议员的赞成。

看到议会对段内阁表示不信任,早就欲除之而后快的黎元洪祭出杀手锏,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。

密谋徐州

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总理之职,这下子可捅了马蜂窝。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灵魂人物,北洋诸将认为黎元洪此举就是与北洋为敌。随后的几天里,奉天、安徽、山东等八个省的督军先后宣布独立,脱离北京政府。

没想到免了段祺瑞竟会酿成天下大乱的局面,黎元洪阵脚大乱。谁能力挽狂澜呢?病急乱投医的黎想到了长江巡阅使张勋。府院之争以来一直隐身幕后的张勋,终于站到了历史的前台。

张勋在北洋诸将中是个异类。民国都五六年了,他脑袋后面还拖着条辫子舍不得剪。他不但自己不剪辫子,也不许手下的士兵剪辫子。因此,张勋人送外号“辫帅”,他的部队则被称为“辫子军”。张勋对这个外号不但不排斥,甚至还有点儿自豪。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满清的忠心,而他一直热心复辟清室,也是尽人皆知的事,以至于张勋所在的徐州成为满清遗老遗少们的据点。

黎元洪怎么会看上张勋呢?话还要从一年前袁世凯猝然离世说起。

1916年6月,袁世凯一死,北洋系一下子没了主心骨,大有分崩离析之忧。为了抱团取暖,各省督军决定要开个会。按说当时有实力召集会议的人,非冯国璋莫属。可是为人圆滑的冯国璋不愿出头,把这个球踢给了张勋。张勋手下将领苏锡麟回忆,冯国璋表示自己虽然以副总统的身份坐镇江南,但是有些事还是要以徐州的张绍帅(张勋字绍轩)为主。“他年资在我等之上,是我们的老大哥,遇事总要请他出来主持。”

张勋被冯国璋这么一捧,飘飘然起来,立刻张罗起督军会议。1916年6月9日,第一次徐州会议召开,七省督军派代表参加,张勋俨然成为督军会议的大盟主。

上架产品

督军团进京时,徐州会议已经开过三次。可督军们排着队到北京开会时,张勋这个名义上的大盟主居然没去。张勋的缺席一方面是因为他根本不同意对德宣战,另一方面他与老段一直貌合神离,不愿意去为他抬轿子。

黎元洪发现,督军团大闹北京城时网店装修,唯独张勋置身事外。他觉得,北洋诸将中唯有张勋能够制衡段祺瑞。当然,黎也知道张勋念兹在兹的是复辟清室,但是一年前袁世凯刚刚因为称帝而身败名裂,黎觉得张勋再傻也不会重蹈覆辙。因此,他决定请张勋出面收拾残局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